在地小農精神

【小鎮故事】土鳳梨酥的二三事

土鳳梨酥的二三事

藍邦郁和張占有個男孩,名喚藍優盡。國中畢業後,藍優盡在彰化、台北、台中等地剛剛興起的西式麵包店裡半工半讀學手藝。藍家大男孩平安退伍後結了婚,因為沒有資金開麵包店,只得和太太開了當時少人經營的西式早餐店。

三十年過去了,雖然小有累積,但總覺缺了點什麼,似乎一直有個味道揮之不去。八年前,藍優盡把早餐店的後場變身為土鳳梨酥的小小家庭工廠。藍優盡似乎是一生懸命般地,不敢出國、不敢休假、不願交給別人地熬著鳳梨餡,他說這是小時候,媽媽熬鳳梨膏的味道。

藍優盡家的土鳳梨酥優點盡在這一鍋媽媽的味道裡。 對藍優盡來說,作遍西點麵包的專業都比不上媽媽的味道。那更是母親清晨即起滿室生香,熬煮鳳梨膏的味道。媽媽的味道不是質樸天真的古早味,更不是沒反省力的行銷話術。媽媽的味道有台灣小農勤苦實作的大道理;小廠家不必找代工廠,也不需要也不願意大量生產,沒有大量生產就沒有化學添加物延長保鮮的有害物質殘留問題。

既然是,小型加工和社區給養,那就找社區裡的婆婆媽媽經過訓練來承擔專業;當然,還有藍張占那種如同養育小孩般的時時眷顧的心。所謂的時時眷顧有一個奧秘,那就是糖進入鳳梨纖維的係數比,跟時間長短、跟溫度高低,跟季節跟水份和糖份有著微妙的關係,那正是藍家一脈相承,和在地的風土所孕育的經驗值。

0
Scroll to Top